您当前的位置 : 站群网站发布  >  天津中医药大学二附属医院  >  天津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  徐志尧教授工作室  >  学术专著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用药指导方案

一、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用药指导方案

(一)风寒痹阻证

症状: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方  药

1.羌活胜湿汤加减

【药物组成】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

【功效】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治风湿在表之痹痛。

【方解】本方主治为风湿在表,其证多由汗出当风,或久居湿地,风湿之邪侵袭肌表所致。风湿之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畅,致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风湿在表,宜从汗解,故以祛风胜湿为法。方中以羌活、独活为君,羌活入太阳经,能祛上部风湿,独活善祛下部风湿,二者相合,能散周身风湿,舒利关节而通痹。以防风、藁本为臣,祛太阳经风湿,且止头痛。佐以川芎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祛风止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综合全方,共成祛风胜湿之功。

【炮制品与处方应付】蔓荆子为炒蔓荆子,甘草为蜜炙甘草。

【用法用量】分早晚两次食后温服。

【煎煮方法】

1)煎煮要点:方中多辛温解表药,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影响疗效。

2)煎煮方法:诸药混合,置入煎煮容器内,加水没过药材2~5cm,浸泡30分钟,先武火煮沸后改文火保持微沸,适时搅拌,煎煮20分钟,滤出药液。第二煎加入开水没过药材1~2cm,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适时搅拌,煎煮15分钟,去渣,合并两煎煎出液。

【配伍禁忌】因处方中有甘草,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病/证禁忌】本方药性偏辛燥,易于耗伤阴津,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者等应慎用。非风湿寒邪而属气血不足之证忌服。

【特殊生理病理用药】本方药性偏辛燥,易于耗伤阴津,孕妇慎用。

【使用注意】

1)该方宜热服,服药后应微发其汗,疗效更佳。

2)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

(二)血瘀气滞证

症状: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方  药

1.桃红四物汤加减

【药物组成】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功效】养血活血。

【主治】血虚兼血瘀证。

【方解】桃红四物汤以祛瘀为核心,辅以养血、行气。方以四物养血活血,其中当归补血活血,熟地补血为主,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芍药敛阴养血。加桃仁、红花并入血分而逐瘀行血。

【炮制品与处方应付】熟地黄为酒制地黄;当归为生当归,全当归;白芍为生白芍;桃仁为燀桃仁,打碎入药。

【用法用量】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煎煮方法】

1)煎煮要点:本方为补血剂,宜文火慢煎,时间略长,水量略多。

2)煎煮方法:诸药混合,置入煎煮容器内,加水没过药材2~5cm,浸泡30分钟,先武火煮沸后改文火保持微沸,适时搅拌,煎煮40分钟,滤出药液。第二煎加入开水没过药材1~2cm,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适时搅拌,煎煮30分钟,去渣,合并两煎煎出液。

【配伍禁忌】本方因含白芍,不宜与藜芦同用。

【病/证禁忌】方中熟地黄滋腻,当归润滑,故脾虚湿阻者慎用。非确有血瘀之证者不宜用。

【特殊生理病理用药】本方有活血逐瘀功效,孕妇忌用。妇女经期不宜服用。

【使用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三)痰湿阻络证

症状: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  药

1.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药物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等(《医学心悟》)

【功效】燥湿化痰,通络止痛。

【主治】风痰上扰证。

【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祛风通络,两者合用为君药。白术运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为臣。佐以橘红理气化痰。使以甘草和中而调药性。

【炮制品与处方应付】半夏为法半夏,打碎入药;白术为麸炒白术。

【用法用量】分早晚两次温服。

【煎煮方法】

1)煎煮方法:诸药混合,置入煎煮容器内,加水没过药材2~5cm,浸泡30分钟,先武火煮沸后改文火保持微沸,适时搅拌,煎煮20~30分钟,滤出药液。第二煎加入开水没过药材1~2cm,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适时搅拌,煎煮15~20分钟,去渣,合并两煎煎出液。

【配伍禁忌】

1)因处方中有半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2)因处方中有甘草,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病/证禁忌】本方性偏温燥,阴血亏虚、肝阳上亢、外感风热所致眩晕、头痛慎用。

【特殊生理病理用药】本方含半夏,孕妇慎用。

【使用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及海鲜类食物。

(四)肝肾亏虚证

症状: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  药

1.肾气丸加减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先煎)等。

【功效】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

【方解】本方治证为肾阳虚,命门之火不足。方中用熟地黄滋补肾阴,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脾,辅助滋补肾中之阴;并以少量桂枝、附子温补肾中之阳,意在微微生长少火以生肾气。泽泻、茯苓利水渗湿,丹皮清肝泻火,与温补肾阳药相配,意在补中寓泻,以使补而不腻。本方配伍方法,属于“阴中求阳”之类。

【炮制品与处方应付】熟地黄为酒制地黄,山茱萸为酒制山茱萸,泽泻为生泽泻,附子为炮附片。

【用法用量】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煎煮方法】

1)煎煮要点:附子应先煎、久煎。滋补剂宜文火慢煎,时间宜长,水量宜多。

2)煎煮方法:附子加适量水浸泡30分钟,先煎45~60分钟备用。余药混合,置入煎煮容器内。加水没过药材2~3cm,浸泡30分钟,与附子水煎液合并。武火煮沸后改文火保持微沸,适时搅拌,煎煮40~60分钟,滤出药液。第二煎加入开水没过药材1~2cm,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适时搅拌,煎煮30~40分钟,去渣,合并两煎煎出液。

【配伍禁忌】因处方中有附子,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病/证禁忌】

1)咽干口燥,舌红少苔,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不宜应用。

2)本方为温补之剂,故阴虚火旺、实热及湿热内盛者禁用。

【特殊生理病理用药】因处方中有附子、丹皮、桂枝,孕妇慎用。

【使用注意】

1)本方药性温热,并且方中含附子有毒,不可过量、久用。服药期间一旦出现头晕、眼花、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心律失常等症状应立即停药。

2)忌房欲、气恼。

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辛辣、温燥食物。

(五)气血亏虚证

症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方  药

1.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等。

【功效】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证。

【方解】血痹证由素体“骨弱肌肤盛”,劳而汗出,腠理开,受微风,邪遂凝于血脉,致肌肤麻木不仁,但无痛,状如风痹,而脉微涩兼紧。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白芍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方药五味,配伍精当,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

【炮制品与处方应付】黄芪为生黄芪,芍药为生白芍,生姜为鲜姜切片后用,大枣破开或去核。

【用法用量】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煎煮方法】

  1. 煎煮要点:生姜切片,大枣破开或去核后入煎剂。

2)煎煮方法:诸药混合,置入煎煮容器内,加水没过药材2~5cm,浸泡30分钟,武火煮沸后改文火保持微沸,适时搅拌,煎煮20~30分钟,滤出药液。第二煎加入开水没过药材1~2cm,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适时搅拌,煎煮15~20分钟,去渣,合并两煎煎出液。

【配伍禁忌】因处方中有含芍药不宜与藜芦同用。

【病/证禁忌】四肢麻木、疼痛,伴困重、肿胀、身热、舌苔黄腻等,证属湿热者勿用。

【特殊生理病理用药】因处方中有桂枝,孕妇慎用。

【使用注意】

1)本方对血痹属热者,需配合清热燥湿药方可使用。

2)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酒肉臭恶、不易消化的食物。

三、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

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

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技术支持:北方网 备案序号:津ICP备140002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