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站群网站发布  >  天津中医药大学二附属医院  >  天津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  徐志尧教授工作室  >  学术专著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用药指导方案

一、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二、用药指导方案

(一)中脏腑

1. 痰热内闭证

症状: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燥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1)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

【药物组成】羚羊角粉、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

【功效】凉肝熄风,増液舒筋。

【主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痰热内扰。用于高热不退,烦闷燥扰,呕吐呃逆,手足抽搐,甚则神昏,舌质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方解】本方证为邪热传入厥阴,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邪热内盛,则见高热不退;热扰心神,则烦闷燥扰,甚则神昏。由于热盛动风,风火相煽,故见手足抽搐,发为痉厥。舌绛、脉弦数等,为肝经热盛之证。方用羚羊角、钩藤为君,凉肝熄风,清热解痉;配合菊花为臣,以加强熄风之效。风火相煽,最易耗阴灼液,故用白芍、生地养阴増液以柔肝舒筋,和羚羊角、钩藤等凉肝熄风药同用,有标本兼顾之义。邪热亢盛,每易灼津成痰,故用竹茹清热化痰;热扰心神,又以茯神木平肝、宁心安神,俱为佐药。

【炮制品与处方应付】方中所用茯苓若以安神,舒筋通络为主,则用茯神木;若以健脾渗湿,祛痰为主,则用茯苓(去皮)。半夏应为清半夏。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二次。每次150ml-200ml。

【煎煮方法】羚羊角粉取出待诸药煎好后冲服。将钩藤用冷水浸泡30分钟,其它诸药混合,置入煎煮容器内,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第一次煎煮加水量以超过药面2~5厘米为宜,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25分钟,放入钩藤同煎5~10分钟,滤出药液。第二次煎煮加水量超过药面1~2厘米,先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分钟,滤出并挤干药渣,合并两次药液,放入羚羊角粉混均分两次服。

【特殊人群】孕妇慎用。

【使用注意】

①本方因含半夏忌与乌头类药物同用。

②本方因含赤芍、白芍,忌与乌头类药物同用。

中成药

(1)安宫牛黄丸

【药物组成】牛黄、郁金、水牛角浓缩粉、黄芩、黄连、雄黄、栀子、朱砂,冰片、麝香,珍珠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规格】每丸重3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次;小儿三岁以内一次1/4丸,四岁至六岁一次1/2丸,一日1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因安宫牛黄丸中含有朱砂和雄黄,据药典记载,朱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其含量比例不同,大致为含汞86.2%,硫13.8%,对于单味朱砂或含有朱砂成分的中成药,不宜超量或持久服用,尤其肝、肾功能不正常者,更不宜服用,以免造成汞中毒而加重病情,出现中毒症状者应及时送医院救治,以免发生意外。另外,因安宫牛黄丸中含有雄黄,与亚硝盐类、亚铁盐类同服可生成硫代砷酸盐,可使疗效下降。同理,与硝酸盐硫酸盐类同服,可使雄黄所含的硫化砷氧化,增加毒性。因此,也不宜与硝酸盐、硫酸盐类同服。

【禁忌】

①中风脱证神昏(包括舌苔白腻寒痰阻窍者)不宜用。

孕妇慎用。

③安宫牛黄丸含朱砂等有毒之物,不可久服或过服。即神志清醒后当停用。另外因安宫牛黄丸中含有雄黄,与亚硝盐类同服可生成硫代砷酸盐可使疗效下降,同理与硝酸盐硫酸盐类同服可使雄黄所含的硫化砷氧化增加毒性,因此也不宜与硝酸盐硫酸盐类同服。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密封。

(2)局方至宝丸

【药物组成】水牛角浓缩粉、人工牛黄、玳瑁粉、琥珀粉、人工麝香、安息香、朱砂、雄黄、冰片。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开窍镇惊。用于温邪入里,逆传心胞引起的高烧痉厥,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小儿急热惊风。

【规格】每丸重3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小儿遵医嘱。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孕妇忌服。

【使用注意】

①运动员慎用。

②服用前应除去蜡皮、塑料球壳;本品可嚼服,也可分份吞服。

【贮藏】密闭,防潮。

(3)牛黄清心丸

【药物组成】牛黄、当归、川芎、甘草、山药、黄芩、苦杏仁(炒)、大豆黄卷、大枣(去核)、白术(炒)、茯苓、桔梗、防风、柴胡、阿胶、干姜、白芍、人参、六神曲(炒)、肉桂、麦冬、白蔹、蒲黄(炒)、人工麝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朱砂、雄黄。

【功能主治】清心化痰,镇惊祛风。用于神志混乱,言语不清,痰涎壅盛,头晕目眩,癫痫惊风,痰迷心窍,痰火痰厥。

【规格】每20粒重1.6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6g,一日1次。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见有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忌】尚不明确。

【使用注意】

①过敏体质者慎用。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②本品含有毒之品,孕妇慎用。
③运动员慎用,或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④方中含有雄黄、朱砂,中病即止,不宜过服、久服。
⑤服药期间饮食宜进清淡易消化食品,不要食用辛辣、油腻食物。
【贮藏】密封。

(4)紫雪散

【药物组成】石膏,北寒水石滑石磁石玄参木香沉香升麻甘草硝(制),硝石(精制),丁香麝香羚羊角朱砂,水牛角浓缩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痉开窍。清热开窍.止痉安神.用于热入心包.热动肝风证.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惊风抽搐.斑疹吐衄.尿赤便秘。

【规格】1.5g*2瓶

【用法用量】口服。每服1.5~3克,一日2次;周岁小儿一次0.3克,一日1次,五岁以下小儿酌情服用。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孕妇禁用。

【相互作用】不详。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5)珠珀猴枣散

【药物组成】茯神、薄荷、钩藤、双花、防风、神曲、麦芽、竺黄、甘草、梅片、珍珠、琥珀、猴枣。

【功能主治】小儿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痰鸣,不思饮食,烦躁易惊,舌质红,苔黄,脉浮数等症。

【规格】每瓶装0.3g,每盒10瓶。

【用法用量】用温开水和匀送服,或调和於粥、奶等食物中服食亦可。治疗一百日以内婴儿,每瓶分三次服;百日以上、壹岁以下,每瓶分二次服;壹岁至四岁,每次服一瓶;五岁以上者,每次服壹瓶半至二瓶;每日服二至三次。平时—每周服一至二次,可保护婴孩避免疾病,健康活泼;如遇天时不正,气候失常,更宜每日服食一次,以求达到预防流行时病的目的。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婴孩宜戒食生冷、油腻、煎炸、燥热等食物。

【使用注意】婴孩宜戒食生冷、油腻、煎炸、燥热等食物。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2. 痰蒙清窍证

症状: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1)涤痰汤加减

【药物组成】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

【功效】开窍豁痰。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方解】心脾不足,风邪乘之,痰与火塞其经络,故舌强而难语也。方中陈皮、半夏和胃理气化痰;枳实、制南星、菖蒲、竹茹豁痰开郁,以畅胸中之气;茯苓、人参、甘草补心益脾。

【炮制品与处方应付】方中所用半夏应为姜半夏,制南星应为胆南星,茯苓需去皮使用。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二次。每次150ml-200ml。

【煎煮方法】诸药混合,置入煎煮容器内,加水适量。放生姜3片,大枣4枚,浸泡30分钟,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加水量以超过药面2~5厘米为宜,先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30分钟,滤出药液,第二次煎煮加水量超过药面1~2厘米,先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分钟,滤出并挤干药渣,合并两次药液混均分两次服。

【禁忌】阴虚燥痰者忌用。

【特殊人群】孕妇忌用

【使用注意】

①本方因含半夏忌与乌头类药物同用。

②本方因含人参,忌与藜芦、五灵脂的中成药同用。

中成药

(1)苏合香丸

【药物组成】芳香开窍,行气止痛。用于中风,中暑,痰厥昏迷,心胃气痛。

【功能主治】苏合香,安息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麝香,檀香,沉香,丁香,香附,木香,乳香(制),荜茇,白术,诃子肉,朱砂。

【规格】每丸重3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2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脱证、热闭证及孕妇忌用。

【使用注意】忌气恼及辛辣食物。孕妇忌服。

【贮藏】密封。

(2)复方鲜竹沥液

【药物组成】鲜竹沥、鱼腥草、枇杷叶、桔梗、生半夏、生姜、薄荷油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痰黄黏稠。

【规格】每支装10ml;20ml/支;每支装20ml(无糖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毫升,一日2~3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阴虚久咳、气逆或咯血者忌用。

【使用注意】

①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②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③风寒咳嗽者不适用。
④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出现咳嗽时应去医院就诊。
⑤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⑥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及脾虚便溏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⑦服药期间,若患者发热体温超过38.5℃,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应去医院就诊。
⑧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⑩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3. 元气败脱证

症状: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1)参附汤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附子等。

【功效】回阳,益气,固脱。

【主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出现手足厥冷,头晕气短,汗出,呼吸微弱,脉微等。

【方解】阳气暴脱,一则不能温通四肢,故手足厥冷;二则不能鼓动血流,故脉微;由于元气大亏,则阴液亦随阳气暴脱而外脱,故见冷汗自出,并见气息微弱。此时若不急用大温大补之品,不足以回阳救脱,故方中以人参大补元气为主药,附子温壮真阳为辅佐药,二药合用,大补大温,具有回阳、益气、固脱的作用。此方对于元气大亏,阳气暴脱,危在顷刻者,可速用急救。

【炮制品与处方应付】方中所用附子应为制附子,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二次。每次150ml-200ml。病情危重者频频服用。

【煎煮方法】人参、制附子分别置入煎煮容器内,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人参另炖,附子水煎,取汁合服。

【禁忌】阴虚火旺者忌用。

【特殊人群】孕妇忌用。

【使用注意】

①本方因含人参,忌与藜芦、五灵脂的中成药同用。

②本方因含附子,忌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类中药同用。

(二)中经络

1. 风火上扰证

症状: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1)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物组成】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川牛膝、黄芩、山栀、夏枯草等。

【功效】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症见头痛、眩晕、失眠。

【方解】本方证为肝阳偏亢,风阳上扰,以致头部胀痛,眩晕;肝阳偏亢,影响神志,故夜寐多梦,甚至失眠。治宜平肝熄风,清热泻火。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偏亢,是为臣药。川牛膝引血下行,共为臣药。夏枯草清泄肝火,消肿止痛,为佐药。

【炮制品与处方应付】方中所用石决明应为生石决明,打碎用。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二次。每次150ml-200ml。

【煎煮方法】将石决明、钩藤分别用冷水浸泡30分钟,其它诸药混合浸泡30分钟。先将石决明置入煎煮容器内,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后,放入其他诸药煮沸15~20分钟后,再放入钩藤同煎5~10分钟,滤出药液,第一次煎煮加水量以超过药面2~5厘米为宜。第二次煎煮加水量超过药面1~2厘米,煎煮20分钟,滤出并挤干药渣,合并两次药液混均分两次服。

【禁忌】本方含黄芩、栀子、夏枯草,苦寒伤胃,故脾胃虚寒便溏者不宜使用。

【特殊人群】孕妇慎用。

【使用注意】因本方含平肝息风中药天麻,与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戊四氮、洛贝林等不宜联用。

中成药

(1)天麻钩藤颗粒

【药物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牛膝、杜仲(盐制)、益母草、桑寄生、首乌藤、茯苓

【功能主治】平肝熄风,清热安神。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等所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眼花、震颤、失眠

【规格】每袋装10g;每袋装5g(未添加蔗糖)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10g/次,3次/日;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使用注意】阴虚之动风证忌用。

【贮藏】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2. 风痰阻络证

症状: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息风化痰通络。

 

(1)化痰通络汤加减

【药物组成】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大黄、胆南星等。

【功效】祛风化痰,逐瘀通络。

【主治】痰瘀阻滞所致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痰多、便秘等证。

【炮制品与处方应付】方中所用半夏应为法半夏,白术为生白术,香附为醋香附,大黄为酒大黄。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二次。每次150ml-200ml。

【煎煮方法】天麻另煎,其它诸药混合浸泡30分钟,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加水量以超过药面2~5厘米为宜,先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30分钟,滤出药液,第二次煎煮加水量超过药面1~2厘米,先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分钟,滤出并挤干药渣,合并药液混均分两次服。

【特殊人群】孕妇忌用。

【使用注意】

①本方因含半夏忌与乌头类药物同用。

②本方因含丹参忌与藜芦同用。

(2)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药物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等。

【功效】燥湿化痰,活血逐瘀,平肝息风。

【主治】风痰上扰,瘀血阻滞。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方解】本方所治之风痰眩晕,以头重呕恶,舌苔白腻为辩证要点。痰浊蒙蔽清阳,风痰上扰清空,故眩晕而头重痛,痰气交阻,浊阴不降,故胸闷呕恶。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以天麻化痰息风,而止头眩,二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茯苓健脾渗湿,橘红理气化痰,当归补血、活血;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丹参、桃仁、红花活血祛瘀。

【炮制品与处方应付】方中所用半夏为姜半夏,茯苓去皮。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二次。每次150ml-200ml。

【煎煮方法】天麻另煎,其它诸药混合浸泡30分钟,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加水量以超过药面2~5厘米为宜,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30分钟,滤出药液,第二次煎煮加水量超过药面1~2厘米,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分钟,滤出并挤干药渣,合并药液混均分两次服。

【禁忌】有出血倾向者忌用。

【特殊人群】孕妇忌用。

【使用注意】

①本方因含半夏忌与乌头类药物同用。

②本方因含丹参忌与藜芦同用。

中成药

(1)中风回春丸

【药物组成】茺蔚子、川牛膝、川芎、丹参、当归、地龙、红花、鸡血藤、僵蚕、金钱白花蛇、络石藤、木瓜、全蝎、忍冬藤、伸筋草、桃仁、土鳖虫、威灵仙、蜈蚣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用于中风偏瘫,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症。

【规格】每袋装1.8g,每瓶装16g。

【用法用量】用温开水送服,一次1.2~1.8g,一日3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使用注意】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忌服。

【贮藏】密封。

(2)华佗再造丸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冰片、白芍、红参、五味子、马钱子、红花、南星等。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行气止痛。用于痰瘀阻络之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症见半身不遂、拘挛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清。

【规格】每瓶装80克和每瓶装120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8g,一日2~3次;重症一次8~16g;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孕妇忌服。

【使用注意】

①孕妇忌服。

②服药期间如有燥热感,可用白菊花蜜糖水送服,或减半服用,必要时暂停服用1—2天。

③常用量:每次8克(约48—50粒),早晚各服1次。连服10天,停药1天,30天为一疗程,可连服3个疗程。预防量与维持量每次4棵,早晚各服1次。

【贮藏】密封。

(3)通脉胶囊

【药物组成】丹参、川芎、葛根。

【功能主治】活血通脉。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脑血栓,脑缺血,冠心病、心绞痛等。

【规格】每粒装0.4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2~3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使用注意】尚不明确。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不超过20℃)。

(4)心脉通胶囊

【药物组成】当归、决明子、钩藤、牛膝、丹参、粉葛、槐米、毛冬青、夏枯草、三七;辅料为:淀粉。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通脉养心,降压降脂。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规格】每粒装0.48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使用注意】尚不明确。

【贮藏】密封。

3. 痰热腑实证

症状: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咳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法:化痰通腑。

 

(1)星蒌承气汤加减:

【药物组成】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胆南星、瓜蒌等。

【功效】化痰通腑。

【主治】适用于中风病痰热腑实证。

【方解】星蒌承气汤由全瓜蒌、胆南星、生大黄、芒硝组成,泻下作用猛烈。瓜蒌味甘微苦,性寒。功能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肿痛,大便秘结。胆南星苦微辛凉,功能清热化痰,熄风定惊。用于痰热咳嗽,咯痰黄稠,中风痰迷,癫狂惊痫。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大便燥结,热结便秘、壮热苔黄以及火热亢盛、迫血上溢等症。芒硝咸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用于实热便秘,大便燥结。诸药共用,承顺失降胃气,以恢复其主降的功能;清化热痰浊毒,防止痰热化风,风痰上扰,窍闭神昏诸证。其泻下作用虽然猛烈,但由于方证相应,善其应用,标本相得,邪气乃伏。

【炮制品与处方应付】方中所用大黄应为生大黄。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二次。每次150ml-200ml。

【煎煮方法】将生大黄单独用冷水浸泡30分钟。胆南星、瓜蒌等诸药混合浸泡30分钟,置入煎煮容器内,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加水量以超过药面2~5厘米为宜,先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25分钟,放入生大黄同煎5~10分钟,滤出药液,第二次煎煮加水量超过药面1~2厘米,先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分钟,滤出并挤干药渣,合并两次药液,将芒硝兑入药液中,分两次服。

【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忌用。

【使用注意】本方因含瓜蒌忌与乌头类药物同用。

(2)大承气汤加减

【药物组成】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枳实、厚朴等。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①阳明腑实证:证见大便不通,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②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解】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

【炮制品与处方应付】方中所用大黄应为生大黄,枳实应为麸炒枳实,厚朴应为姜厚朴。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二次。每次150ml-200ml。

【煎煮方法】将生大黄单独用冷水浸泡30分钟。枳实、厚朴等诸药混合浸泡30分钟,置入煎煮容器内,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加水量以超过药面2~5厘米为宜,先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25分钟,放入生大黄同煎5~10分钟,滤出药液,第二次煎煮加水量超过药面1~2厘米,先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分钟,滤出并挤干药渣,合并两次药液,将芒硝兑入药液中,分两次服。

【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忌用。

【使用注意】本方因含瓜蒌忌与乌头类药物同用。

中成药

(1)安脑丸

【药物组成】人工牛黄胆汁粉、朱砂冰片、水牛角浓缩粉、珍珠黄芩黄连栀子雄黄、郁石膏赭石珍珠母薄荷脑。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醒脑安神,豁痰开窍,镇惊熄风。用于高热神昏,烦躁谵语,抽搐痉厥,中风窍闭,头痛眩晕。亦用于高血压及一切急性炎症伴有的高热不退,神志昏迷等。

【规格】每11粒重3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或遵医嘱,小儿酌减。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使用注意】尚不明确。

【贮藏】密封,防潮。

(2)牛黄清心丸

【药物组成】牛黄、当归、川芎、甘草、山药、黄芩、苦杏仁(炒)、大豆黄卷、大枣(去核)、白术(炒)、茯苓、桔梗、防风、柴胡、阿胶、干姜、白芍、人参、六神曲(炒)、肉桂、麦冬、白蔹、蒲黄(炒)、人工麝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朱砂、雄黄。

【功能主治】清心化痰,镇惊祛风。用于神志混乱,言语不清,痰涎壅盛,头晕目眩,癫痫惊风,痰迷心窍,痰火痰厥。

【规格】每20粒重1.6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6g,一日1次。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见有不良反应的报道。

【使用注意】

①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l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②本品含有毒之品,孕妇慎用。
③运动员慎用,或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④方中含有雄黄、朱砂,中病即止,不宜过服、久服。
⑤服药期间饮食宜进清淡易消化食品,不要食用辛辣、油腻食物。
【贮藏】密封。

4. 阴虚风动证

症状: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息风

 

(1)镇肝熄风汤加减

【药物组成】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代赭石先煎、龟板先煎、白芍、玄参、天冬、川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川芎等。

【功效】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脉长有力者。

【方解】本方证由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气血逆乱所致。方中川牛膝归肝肾之经,重用以引血下行,为君药。代赭石和龙骨、牡蛎相配,降逆潜阳,镇肝熄风,是为臣药。龟板、玄参、天冬、白芍滋养阴液,以制阳亢;茵陈、川楝子、生麦芽三味,配合君药清泄肝阳之有余,条达肝气之郁滞,以有利于肝阳之平降镇潜;川芎行气活血,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成为镇肝熄风之良剂。

【炮制品与处方应付】方中所用代赭石应为生代赭石,龟板应为生龟板,麦芽应为生麦芽。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二次。每次150ml-200ml。

【煎煮方法】将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龟板用冷水浸泡30分钟,其它诸药混合浸泡30分钟。先将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龟板置入煎煮容器内,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后,放入其他诸药煮沸25~30分钟后,滤出药液,第一次煎煮加水量以超过药面2~5厘米为宜。第二次煎煮加水量超过药面1~2厘米,煎煮20分钟,滤出并挤干药渣,合并两次药液混均分两次服。

【特殊人群】孕妇慎用。

【使用注意】

①本方因含白芍、玄参忌与藜芦同用。

②川楝子具小毒,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

中成药

(1)大补阴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120g知母(盐炒)80g黄柏(盐炒)80g龟甲(制)120g猪脊髓160g。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咳嗽,耳鸣遗精。

【规格】每袋装6g。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一日2~3次;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使用注意】1.忌不易消化食物。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贮藏】密封.

(2)知柏地黄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知母、黄柏。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使用注意】

①忌不易消化食物。
②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③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④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⑤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贮藏】密封

5. 气虚血瘀证

症状: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治法:益气活血。

 

(1)补阳还五汤加减:

【药物组成】生黄芪、全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等。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

【方解】方中重用生黄芪取其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并助诸药之力,为君药。配以当归活血,有祛瘀而不伤好血之妙,是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证自可渐愈。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二次。每次150ml-200ml。

【煎煮方法】诸药混合,置入煎煮容器内,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第一次煎煮加水量以超过药面2~5厘米为宜,先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30分钟,滤出药液,第二次煎煮加水量超过药面1~2厘米,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分钟,滤出并挤干药渣,合并两次药液混均分两次服。

【禁忌】

①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者不宜用。

②有出血倾向者不宜用。

【特殊人群】孕妇忌用。

【使用注意】本方因含赤芍忌与藜芦同用。

中成药

(1)消栓通络片

【药物组成】川芎、丹参、黄芪、泽泻、三七、槐花、桂枝、郁金、木香、冰片、山楂。

【功能主治】本品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功能。用于血脂增高,脑血栓引起的精神呆滞,舌质发硬,言语迟涩,发音不清,手足发凉,活动疼痛。

【规格】每片相当于原药材1.8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使用注意】

①孕妇忌用。
②禁食生冷、辛辣、动物油脂食物。
③患有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出血性疾病及糖尿病患者,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

【贮藏】密封

(2)脑安胶囊

【药物组成】川芎、当归、红花、人参、冰片。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益气通络。适用于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恢复期属气虚血瘀症候者,症见急性起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偏身麻木,气短乏力,口角流涎,手足肿胀,舌暗或有瘀斑,苔薄白等。

【规格】每粒装0.4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2次,疗程4周,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服药初期出现头胀、头晕、无需特殊处理。

【禁忌】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使用注意】

①孕妇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②出血性中风患者慎用。
【贮藏】密封

(3)脑心通胶囊

【药物组成】黄芪、赤芍、丹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乳香(制)、没药(制)、鸡血藤、牛膝、桂枝、桑枝、地龙、全蝎、水蛭。

【功能主治】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用于中风所致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及胸痹所致胸闷、心悸、气短等。

【规格】0.4g*36粒。

【用法用量】口服,一日3次,每次4粒,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孕妇禁用。

【使用注意】孕妇禁用。

【贮藏】密封。

(4)通心络胶囊

【药物组成】人参、水蛭、全蝎、赤芍、蝉蜕、土鳖虫、蜈蚣、檀香、降香、乳香(制)、酸枣仁(炒)、冰片。

【功能主治】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证,症见胸部憋闷,刺痛、绞痛,固定不移,心悸自汗,气短乏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亦用于气虚血瘀络阻型中风病,症见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不利。

【规格】每粒装0.26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4粒,一日3次。

【不良反应】个别患者用药后可出现胃部不适。

【禁忌】出血性疾患,孕妇及妇女经期及阴虚火旺型中风禁用。

【使用注意】服药后胃部不适者宜改为饭后服用。

【贮藏】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三、疗效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2.疾病病情评价:通过Glasgow昏迷量表(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如神志、肢体偏瘫、面瘫、失语等症状好转;通过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饭、穿衣、活动能力等。

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技术支持:北方网 备案序号:津ICP备140002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