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站群网站发布  >  天津中医药大学二附属医院  >  天津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  徐志尧教授工作室  >  学术专著
慢性咳嗽用药指导方案

一、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咳嗽 ZYYXH/T4~2008》(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及《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中医药学会,2011年)。

(1)咳嗽,咯痰或无痰。

(2)病程>8周。

(3)由外感反复发作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可伴有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属于慢性咳嗽的患者。

(1)病程:咳嗽时间>8周。

(2)病因:①咳嗽变异性哮喘(CVA);②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又称PNDS);③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④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3)症状:咳嗽,有痰或无痰。有时呈刺激性干咳,可伴有咽痒,对异味、

冷空气、油烟等敏感;或胸骨后烧灼感或反酸、嗳气;或鼻塞、鼻后滴流感。

(4)辅助检查或体征: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病变,肺通气功能大致正常。①CVA: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PEF变异率≥20%。②UACS:变应性鼻炎的鼻黏膜主要表现为苍白或水肿,鼻道及鼻腔底可见清涕或粘涕。非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多表现为粘膜肥厚或充血样改变,部分患者口咽部粘膜可呈鹅卵石样改变或咽后壁附有粘脓性分泌物。变应性咽炎表现为咽部黏膜苍白或水肿,非变应性咽炎表现为咽部黏膜充血或/和淋巴滤泡增生。③EB:痰细胞学检查嗜酸细胞比例≥2.5%,排除其它嗜酸细胞增多性疾病。④GERC:食管24pH值监测Demeester积分≧12.70,和或SAP≧75%。

(5)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二、用药指导方案

(一)风盛挛急证

症状:咽痒,痒即咳嗽,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外界寒热变化、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多见夜卧晨起咳剧,呈反复性发作,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疏风宣肺,解痉止咳。

 

1.苏黄止咳汤加减

【药物组成】炙麻黄、蝉蜕、紫苏叶、紫苏子、前胡、五味子、牛蒡子、枇杷叶、地龙等。

【功    效】疏风宣肺,利咽止咳。

【主    治】用于风邪犯肺,肺气失宣。见于感冒后咳嗽,咽痒,痒即咳嗽,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冷空气、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或夜卧晨起咳剧,多呈反复性发作,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脉弦。

【方    解】本方用于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气急痉咳。方中以炙麻黄、紫苏叶、紫苏子疏风宣肺,降气止咳,共为主药;前胡、牛蒡子助主药疏风止咳,利咽化痰;地龙、蝉蜕祛风清热,解痉止咳,共为辅药;五味子敛肺滋肾止咳,以防发散太过;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共为佐使。诸药合用,辛温宣肺疏风,苦降止咳,解痉化痰,散中有收,宣肺降逆,遵循肺功能特点,顺其功而悦其性,以复肺之常,则诸证自平。

【炮制品与处方应付】方中所用紫苏子应为炒紫苏子(打碎),枇杷叶为蜜枇杷叶,牛蒡子宜用炒牛蒡子(打碎),五味子为醋五味子。

【随证加减】偏于寒者,加细辛、干姜以温化寒饮;偏于热者,加金荞麦、黄芩以清热化痰;体虚者,加太子参、山萸肉(酒炙)以益气养阴;兼瘀者,加赤芍、丹参以化瘀通络。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二次。每次200ml-300ml。

【煎煮方法】紫苏叶后下,单独浸泡30分钟。其他诸药混合,置入煎煮容器内,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加水量以超过药面2~5厘米为宜,先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25分钟,放入紫苏叶煎煮5-10分钟,滤出药液。第二次煎煮加水量超过药面1~2厘米,先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分钟,滤出并挤干药渣,合并两次药液混均。

【特殊人群】本方因含蝉蜕,孕妇慎用。

【禁    忌】①咳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②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服。

中成药

1. 苏黄止咳胶囊

【药物组成】麻黄、紫苏叶、地龙、枇杷叶、紫苏子、蝉蜕、前胡、牛蒡子、五味子。

【功能主治】疏风宣肺,止咳利咽。苏黄止咳胶囊 用于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所致的咳嗽,咽痒,痒时咳嗽,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冷空气、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或夜卧晨起咳剧,多呈反复发作,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等。感冒后咳嗽及咳嗽变异型哮喘见上述症候者。

【规    格】每片重0.45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疗程7~14天。

【不良反应】偶见恶心、呕吐,胃部不适,便秘,咽干。

【禁    忌】脾胃虚寒、便溏者忌服。

【使用注意】

(1)运动员慎用。

(2)尚无研究数据表明本品对外感发热、咽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肺结核等有效。

(3)尚无研究数据支持本品可用于65岁以上和18岁以下患者,以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4)尚无研究数据支持本品可用于儿童咳嗽变异型哮喘。

(5)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服。

【贮   藏】置阴凉干燥处。

(二)风痰袭窍证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痰,鼻痒、连续喷嚏、鼻塞、流涕,频繁清嗓、咽后黏液附着、鼻后滴流感,或咽痒、咽部异物感或烧灼感。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疏风通窍,利咽止咳

 

1. 过敏煎加减

【药物组成】银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僵蚕、蝉蜕、桔梗、射干、白芷、辛夷等。

【功    效】祛风通窍、利咽、止咳化痰。

【主    治】风痰袭窍所致的咳嗽,见于咳嗽反复发作、咳痰,鼻痒、连续喷嚏,或咽痒、咽部异物感或烧灼感。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方    解】风痰袭窍所致反复咳嗽、鼻痒、鼻塞、喷嚏连作等症,治宜疏风通窍,利咽止咳化痰。方中以防风善疏肌表之风邪,又除经络留湿,善祛风胜湿止痉;僵蚕善祛风清热止痉,化痰散结共为主药。白芷、辛夷辛散通肺窍,止痒止痛;蝉蜕祛风清热,止痒止痛,共为辅药;桔梗、射干,利咽化痰清热;乌梅、五味子酸涩敛肺,生津止咳,并可防辛散太过;银柴胡清热凉血,亦有防辛温太过之义。诸药合用共奏疏风通窍,利咽止咳之功效。

【炮制品与处方应付】方中所用五味子为醋五味子,僵蚕为麸炒僵蚕。

【随证加减】痰热甚者,可加竹沥、天竺黄、竹茹以清热化痰;久病脾虚,酌加党参、白术以益气健脾。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二次。每次200ml-300ml。

【煎煮方法】辛夷布包,诸药混合,置入煎煮容器内,浸泡30分钟,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加水量以超过药面2~5厘米为宜,先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30分钟,滤出药液,第二次煎煮加水量超过药面1~2厘米,先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分钟,滤出并挤干药渣,合并两次药液混均。

【特殊人群】本方因含射干,孕妇慎用。

【使用注意】本方因含乌梅、五味子,表邪未解,内有实热者不宜使用。

(三)胃气上逆证

症状:阵发性呛咳、气急,咳甚时呕吐酸苦水,日间或直立位症状加重,平素上腹部不适,常伴嗳腐吞酸、嘈杂或灼痛,舌红,苔白腻,脉弦弱。

治法:降浊化痰,和胃止咳。

 

1. 旋覆代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药物组成】旋覆花、赭石、半夏(法)、党参、干姜、黄芩、黄连、枇杷叶等。

【功    效】镇肝降逆、益气和胃。

【主    治】胃气不和,痰浊内阻。见于阵发性呛咳、气急,咳甚时呕吐酸苦水,心下痞满,脘腹胀痛,舌红,苔白腻,脉弦弱。

【方    解】半夏泻心汤具有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虚泻实,燮理阴阳之功效,开痞之功显著,降逆之力不足,佐以旋复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加强降逆之效。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干姜配和半夏辛温散寒,佐以党参、大枣甘温调补,补脾胃之虚,共同组成辛开苦降、甘补,寒温并用,攻补兼施,阴阳并调之剂。旋覆代赭汤方中旋覆花性温而能下气消痰涎,降逆除噫;代赭石质重而沉降,镇肝降逆,两药相配,降气镇逆力强;半夏祛痰散结、生姜健胃止呕,辛开散结,消化痰水;党参、大枣甘缓益气和中,扶正助邪,下气降逆而不伤正,益气和中而不留邪。枇杷叶降逆止呕,化痰止咳。诸药配合,共成镇肝降逆、益气和胃之剂。

【炮制品与处方应付】方中所用半夏应为法半夏,赭石为生赭石(打碎),枇杷叶宜用生枇杷叶。

【随证加减】若呃逆、泛酸较重者加吴茱萸、(煅)瓦楞以降逆制酸;痰多者加浙贝母、紫菀(蜜炙)以化痰止咳。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二次。每次200ml-300ml。

【煎煮方法】代赭石先煎,单独浸泡30分钟。旋复花布包,放大枣12枚与其它诸药混合浸泡30分钟。先将代赭石置入煎煮容器内,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后,放入其他诸药煮沸20~30分钟后,滤出药液,第一次煎煮加水量以超过药面2~5厘米为宜。第二次煎煮加水量超过药面1~2厘米,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分钟,滤出并挤干药渣,合并两次药液混匀。

【特殊人群】本方因含代赭石,孕妇慎用。

【使用注意】①本方因含半夏忌与乌头类药物同用。②本方因含党参忌与藜芦同用。③代赭石中含微量砷,故不宜长期服用。

(四)肝火犯肺证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咳引胸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烦热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痰如絮条,口干口苦,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肺泻热,化痰止咳。

 

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药物组成】桑白皮、地骨皮、黄芩、青黛、海蛤壳、栀子、牡丹皮、浙贝母等。

【功    效】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主    治】肝火犯肺证。气逆作咳阵作,咳时面红目赤,烦热咽干,痰粘量少,胸胁胀痛,口干口苦,可随情绪波动增减,舌苔薄黄少津,脉象弦数。

【方    解】肝火犯肺所致上气咳逆,咳时面红目赤,咳引胸痛等症,治宜清热凉肝,化痰止咳。方中以桑白皮泻肺清热,止咳平喘;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泻肝共为主药;黄芩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海蛤壳清热化痰;地骨皮善泻肝中伏火,共为辅佐。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肝,化痰止咳之功效。

【炮制品与处方应付】方中所用桑白皮宜用蜜桑白皮,海蛤壳用生海蛤壳(打碎)。

【随证加减】胸痛配郁金、丝瓜络以理气和络;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诃子以养阴生津敛肺。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二次。每次200ml-300ml。

【煎煮方法】青黛布包,将诸药混合浸泡30分钟,置入煎煮容器内,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加水量以超过药面2~5厘米为宜,先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30分钟,滤出药液。第二次煎煮加水量超过药面1~2厘米,武火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分钟,滤出并挤干药渣,合并两次药液混匀。

【禁    忌】①蛤壳含丰富钙离子,不宜与洋地黄类、硫酸盐、磷酸盐类西药、硝苯地平、硫酸镁、白色合剂、西咪替丁同用。②本品为清泻肺热、解表之剂, 若风寒束肺, 形寒怕冷, 咳吐稀痰者忌用。

【特殊人群】本方降气通润,有碍胎气,孕妇慎用。

【使用注意】①本方含浙贝母,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同用。②本方含青黛、黄芩、栀子,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③不宜久服, 以免耗伤正气。

三、疗效评价标准

以咳嗽症状积分为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

显效:咳嗽症状明显减轻;

有效:咳嗽症状减轻;

无效:咳嗽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技术支持:北方网 备案序号:津ICP备140002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