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照护不是“看管”,关爱尊重更重要家庭是守护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第一道防线,亲人的关爱、陪伴和耐心,能够给予患者温暖和安全感。
1.耐心回应“重复”:当患者反复问同一个问题(如“现在几点了”),要耐心温和回应,也可以用纸条、便签等方式辅助提醒。
2.包容“异常”行为:当患者出现丢东西、说错话、情绪暴躁等情况时,别指责、不批评,给予患者情绪安抚。
3.帮他们“留住”能力:别因担心患者做不好就包办一切,鼓励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叠衣服、摆碗筷。哪怕做得慢、有失误,也多肯定,让他们保持对生活的参与感和自尊心。
某天清晨,当你走进厨房,却发现母亲愣愣的站在水壶前——她忘记了如何烧水。这些看似偶然的“健忘”,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症悄然降临的信号。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记忆障碍、失语、丧失完成有目的复杂活动的能力、不能通过特定感觉辨识以往熟悉的物体、视空间能力损害,抽象思维和计算力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等。
二、构建安心环境,打造“安全港湾”患者的认知和判断力下降,生活环境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合理改造家居环境减少意外发生。
1.固定物品摆放:常用的钥匙、眼镜、水杯等放在显眼且固定的位置,避免频繁更换摆放地点,减少患者“找不到东西”的困扰。
2.消除安全隐患:在楼梯、卫生间安装扶手,地面铺防滑垫;收起尖锐的刀具、热水壶等危险物品;电源插座、燃气开关做好防护,防止误触。
3.做好“身份标识”:给患者佩戴写有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的手环或胸牌,万一患者走失,方便他人帮助联系家人。
三、照护者同样需要被关爱长期照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对体力和精神都是巨大的考验,照护者的身心健康同样重要。
1.专业心理咨询:定期与医生、心理咨询师沟通,获取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2.给自己“留白时间”:每天抽10-30分钟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听音乐、看剧、散步,放松心情。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有精力守护患者。
3.寻求情感支持:加入阿尔兹海默症家属小组,与其他家属交流经验,获得情感支持。
一旦发现疑似症状,最关键的是“及时就医”。带老人到正规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通过认知功能评估、头颅影像检查(如CT、MRI)、血液检查等,由专业医生明确诊断。
四、不止“家庭关爱”:请给他们更多社会包容(社会关爱)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要的不仅是家庭的守护,更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接纳。
1.消除“歧视标签”:不能用“痴呆”“疯疯癫癫”等带有歧视性的词语称呼患者,为患者创造一个温暖、包容的社会环境。
2. 社会制度保障是坚实后盾: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在公共场所设置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特殊标识和救助设施,为容易走失的他们提供安全保障。阿尔茨海默症或许是一道难关,但在爱之下,我们依旧可以找到生活的节奏。从“认知疾病”到“践行关爱”,愿我们都能成为温暖的传递者,让每一位患者在“遗忘的旅程”中,依然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