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上取下的组织(体液标本、活检标本和手术切除标本等),我们称之为“标本”,这块组织经过一系列复杂处理,最终变成 —“蜡块”。
HE切片其中的基石,是病理诊断工作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那么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是用两种染料进行染色:
“H”(苏木精,Hematoxylin):一种碱性染料,能将细胞核等酸性物质染成“蓝紫色”。
“E”(伊红,Eosin):一种酸性染料,能将细胞质、胶原纤维等碱性物质染成“粉红色”。
HE切片是诊断的第一步,通过HE 切片,病理医生可以初步诊断:
炎性病变,还是肿瘤?
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
如果是恶性,那么是鳞癌?腺癌?还是肉瘤等其他类型?
是原位癌?还是浸润性癌?
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
当然有些疑难病变难以诊断时,就要启动另外一位“大佬“--免疫组化切片,它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给细胞里的特定蛋白质标记上带有颜色的染料(显色剂)。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我们可以知道:
组织类型:上皮来源,间叶来源?
细胞类型: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原发灶:肿瘤是原发的,还是转移的?是哪个部位转移的?
为治疗提供靶点:是否可以采用内分泌治疗?有哪些靶向药物可以使用?
还有一位“大哥”--就是白片,因为它还没有经过任何染色,所以称之为白片,它不直接提供任何诊断信息,但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可以做一些特殊检查包括免疫组化、特殊染色或分子检测(如FISH、PCR、NGS等)。
有些医院因为自身规模,标本量等原因,不能做免疫组化、基因检测时,就可以让原单位切白片,送到大医院去做。在切白片之前,一定要问清楚:需要切几张白片?切多厚(多少μm)?要不要烤片?烤多久?这些问题很重要,会影响白片后续的使用。
HE切片、免疫组化切片、白片这三者环环相扣,共同为我们的诊断提供帮助,是我们现代病理医生的诊断法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