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膀胱功能障碍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发病率介于 27% - 64% 之间,其中有 50 - 70% 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夜尿增多以及急迫性尿失禁。目前,普遍认为帕金森病排尿障碍的产生和多巴胺的损耗程度紧密相关。当多巴胺减少时,排尿反射的抑制作用就会随之减弱,进而导致排尿出现障碍。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长以及病情的持续发展,泌尿系统症状出现的几率也在逐步攀升,并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干扰。因此,针对帕金森病伴随尿失禁等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展开研究,是极具必要性的。
在现代医学领域,对于帕金森病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治疗,大多是在口服多巴胺能药物的基础之上,再联合使用抗胆碱能药物,例如托特罗定等,可降低逼尿肌的活动。不过,这类药物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使用过程中需要谨慎对待。或者采用膀胱局部注射药物、神经电刺激等治疗方法,不过这些疗法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一些动作训练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如进行膀胱训练,2-3小时规律排尿,加强出现排尿冲动后延迟排尿的能力。
在中医范畴内,虽然没有帕金森病尿失禁这一确切病名的记载,但可以将其归类到 “遗溺”、“小便不禁” 等中医病症当中。经云:“小便不禁,常常出而不觉也”。“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这种疾病的病位主要在膀胱,同时与肺、脾、肾、肝、三焦等脏腑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肾虚导致不能固摄,肾司二便,进而膀胱失去约束。鉴于帕金森病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脏腑功能逐渐衰退,气血阴阳失去平衡,肝肾虚损,下元不足很多是一种常态,脾、肾、膀胱这些和水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功能也随之减退,最终引发尿失禁等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症状。治法可以以补益肝肾,消风利水通络为主。
帕金森非运动症状复杂多样,中医中药治疗具有明显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