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教授多年来在深耕于外科急腹症领域,在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急重症方面,基于中医经典理论通过中医药干预治疗不断探求疾病发病机制及理论通路,通过总结王红教授多年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经验,形成各领域创新性学术思想4项:
1.中医药围绕“肠功能保护”干预重症急性胰腺炎各阶段关键节点运用影响疾病转归
王红教授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进展迅速、变化多端、涉猎面广的疾病特点,在临床工作中针对疾病初期、进展期、恢复期不同阶段的病理特征,以“肠功能保护”为核心,分阶段地运用中医药干预,可以在急性期减少重症化、降低死亡率,在缓解期可调节外分泌功能,延缓疾病向慢性化的转变,减缓慢性胰腺炎的发生和进展,从而影响疾病转归,对缓解患者疾病进程、改善转归,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费用具有积极作用。
2.基于“肠-肝轴土壅木郁”的疾病防治新理念
王红教授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当代膳食结构的改变,特别是高脂饮食相关的脂肪性肝病、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胆囊结石等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王红教授基于《黄帝内经》“脾气散精”理论及五行“土旺侮木”的传变模式,阐述此类疾病的演变规律为“脾气虚损、土壅木郁,肝气郁滞、枢机不利、浊毒内生”。
王红教授善于从脾胃论治,认为脾居中央灌四滂,中焦脾土失于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水饮停聚湿浊内生;同时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土壅滞则全身气血运行不畅,痰浊瘀血内结。二者共同影响肝气疏泻导致“肝病”,而“肝病”又会加重“脾病。故临床多以参苓白术散、黄连温胆汤等经方随症加减健脾疏肝,颇有良效。
工作室围绕“肠-肝轴土壅木郁”发现“肠道菌群-法尼醇X受体-胆汁酸轴信号互作”相关的肠道微生态代谢失调与多种疾病的产生关联紧密,现进一步研究中。
3.普通外科中医药“内外合治”的临床实践方法论
王红教授始终强调“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认为中药内服治疗的同时,外治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发掘普通外科常见病的中医“内外合治”方法,并深入探究外用药物的作用通道和物质基础,进一步深化中医外治法的科学内涵,拓展中医治疗的范围领域。
4. 中医“透法”的沿袭与拓展
王红教授自《素问》“火郁发之”、刘完素 “火热论”、明清温病四大家等中医经典中梳理中医透法的源流,指出“透法”之义立足于祛邪,但其使用范围不应仅限于温病表证。“透法”轻清宣通,因势利导,给邪出路的同时又避免过于损伤正气,在胃肠道疾病、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中辨证运用常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总结王红教授常用方剂思想,可分为清透法(用于白虎汤证、清营汤症) 、宣透法(用于三仁汤证、达原饮症)、和透法 (用于柴胡汤证)。
同时王红教授强调透法的运用要点:一、辨明病位,病邪在外受者透之,将邪之来处转为邪之出处,病邪在内伤者透之,使膜开邪散,给邪以出路;二、辨明明病性寒热;三、透邪时用药宜轻灵辛散,方能引邪外出;四、重视分消其势,因势利导,若邪无所依,则易于透达,邪去正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