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九贴敷法”即“穴位贴敷法”。其属于中医外治疗法,是在每年的夏季“三伏”和冬季“三九”,运用特配的中药敷贴于特定的穴位,刺激经络,通过经络的循行和气血的输送可将药物直达病所,达到治未病、治已病目的,它包含“冬病夏治”与“冬病冬防”两个时间段的治疗。
《灵枢·论疾诊尺》中云: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夏至一阴生,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
阳虚体质的慢性咳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咽炎病人,在三伏天以辛温中药贴敷可得大地阳气之助,同气相求,可获明显疗效;同时以药之温性逆天之阳气渐衰之势,遏制体内阴寒的滋长,可有一举两得之妙。随着夏至的到来,“三伏贴”活动在我院耳鼻喉科逐步开展起来,以下是“三伏贴”相关注意事项:
1.“三伏贴”适应症: 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过敏性咽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咳嗽等疾病。 以及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2.“三伏贴”禁忌症:女性月经期、孕妇、2岁以下儿童,严重心肺疾患者,贴膏药物过敏者;皮肤过敏、局部皮损、严重皮肤疾患者;发热、咳喘及感染性疾病等发作期患者;证属阴虛火旺者;瘢痕体质患者。
3.贴敷时间:成人4小时为宜,儿童2小时取下。如有局部烧灼、疼痛、痒等症状,可提前取下。仍有不适请咨询医生。
4.适宜穿着:当日穿着棉质、宽松衣物。
5.治疗期间注意:忌生冷、辛辣、油腻及海鲜食物;避免受凉、大量出汗、搓澡等。
敷贴后的正常皮肤反应: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泡,出现大水泡者极少见。小水泡无需特殊处理,会自然吸收。多数患者敷药处皮肤在一段时间内会遗留色素沉着,可缓慢自行消退。
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若出现范围、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大水泡或大量小水泡、严重疹痒、皮肤破溃、出血或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应立即揭下數贴膏药,皮肤未破溃者可用温热水洗净患处,避免搔抓。并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处理。
温馨提示:每年三伏,三九两季,连续治疗3~5年。中医传统理论认为,三伏贴属于冬病夏治,提升体内阳气,患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更合适,可起到减少控制冬季发病几率的作用。
时间安排:
头伏贴 7月20日
中伏贴 7月30日
末伏贴 8月 9日
时间: 上午8:00——11:30 下午:13:30——1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