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二附属医院
首页
医院概况
新闻公告 就医指南 临床科室 行政科室 专家介绍 党的建设 科学研究 医学伦理 临床药理 人力资源 教育教学 护理天地 药事文苑
     医院介绍 联系我们 现任领导 大事记 院务公开 书记院长信箱
中医典故——“大夫”、“郎中”的由来
2025-04-28 09:34 发布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医生”一词,始见于《 唐六典》:“ 医生四十人”,即指学习医学的人。唐代置学习医,故有了“医生” 之称。医生还有大夫、郎中、杏林等别称。“大夫”、“郎中”是我国古代的官名,但更多的人熟知的这两个词是对医生的称谓。

  大夫是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宋徽宗时期将医官放到大夫官阶下,因此从那时起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 dài,而不读 dà。

  郎中是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友情链接
廉韵津沽 天津市卫健委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一附院          
内容声明:本站信息仅供给您做为健康参考,请勿将它作为您诊断或治疗的唯一依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技术支持:津云 备案序号:津ICP备14000208号-1
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 | 天津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