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风采
学术成就
生活剪影
传承成果
专业团队
 
您当前的位置 : 站群网站发布  >  天津中医药大学二附属医院  >  内科部  >  内分泌科  >  科室动态
论脾虚是糖尿病基本病机之一

论脾虚“脾不散精”/或“散精障碍” 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刘文峰

糖尿病是一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内分泌代谢疾病,根据临床特征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自古以来,对消渴病机阐述甚多,而阴虚燥热学说作为消渴基本病机的认识至今仍占有主导地位,并把这种认识套用在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上。然而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日渐深入,随着长期临床实践观察发现,阴虚燥热学说与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相符,与临床上的辨证论治也不完全相符,既不能完全解释无症状糖尿病,也不能完全指导临床治疗,因此,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质疑,并 相继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如气虚说、肾虚说、肝郁说、脾虚说、血瘀说等等。这些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阶段提出的,这对探讨丰富糖尿病的中医病机理论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笔者根据数十年临床观察体会,参阅历代医籍对消渴病论述,结合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认为糖尿病虽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但并不等同于消渴病。因此,阴虚燥热论,目前虽占主导地位,但并不完全适用于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糖代谢紊乱的疾病,血糖升高是糖尿病唯一的诊断标准,高血糖是产生“三多一少”症状的关键因素;而糖代谢紊乱,当属于中医学中饮食的消化、吸收与精微输布失常范畴,与肝、脾、肾的功能异常有关。饮食的消化吸收与精微输布,是在肝的疏泄调控帮助下、肾的元气温煦激发推动下,由脾胃的纳、运、升、降协调共同完成的。因此,水谷精微输布失常,病变脏腑应在肝、脾、肾,而脾主运化,更应是其最主要的核心病变部位;从临床所见,糖尿病患者,多有倦怠乏力、相对消瘦、形体肥胖、便秘或便溏等脾虚症状;从其病因来看,不论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还是“痰湿体质”、“形体肥胖”,甚或是外感六淫,毒邪内侵,无不与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有关。总观其病因、病程演变、临床表现,笔者认为,糖尿病的高血糖,是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失常,脾气“不能散精”或“散精障碍”,致使水谷精微之一的葡萄糖“在血中蓄积过多”而成。因此,“脾不散精”或“散精障碍”是糖尿病发病之本,是其基本病机,并贯穿糖尿病全过程。而阴虚燥热,只是由脾虚“脾不散精”的病理产物痰湿瘀浊久蕴化热的结果,只能是糖尿病发病之标。

  • 历代医籍对“脾虚致消“的论述

脾虚与消渴的关系,历代医籍早有记载。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病者,身重善饥”;《灵枢、本脏》云:“脾脆、、、、、、善病消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脾脉微小为消渴”;西晋王叔和《脉经》云:“消中脾胃虚,口干饶饮水,多食也肌虚”;明周慎斋《慎斋遗书》:“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明赵献可《医贯、消渴论》:“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清林口琴《类证治裁、三消论治》:“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民国名医张锡纯更明确指出:“消渴一证,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其病机为“元气不升,大气下陷,脾不散精。”通过历代医籍记载,充分说明自古到今,有许多医家认为脾虚,清气下陷,“脾不散精”是导致消渴的基本病机。也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

  • 脾失健运,“脾不散精”或“散精障碍”导致糖尿病的机理
  1. 脾的散精功能失常,导致血糖升高引发糖尿病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步,五经并行。”上述经文充分说明脾具有消化和散精两大生理功能:

其一、消化吸收功能:脾除自身“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的消化功能外,中医学将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泌别清浊消化吸收的功能,归之于脾。故脾主运化,已成为消化系统最重要的器官;如脾失健运,消化吸收障碍,则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纳呆、腹胀等症;

其二、散精功能:“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说明脾不仅有重要的消化吸收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将吸收后的水谷精微,如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转化为能量和热量,转化为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正常生命活动的各种营养物质。这种把水谷精微进一步转化并布散营养全身的作用,可简称为“散精”。脾的这一重要的“散精”功能,直接参与了三大营养等物质的代谢过程。如脾失健运,脾气“散精”功能障碍,则会导致糖、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疾病。

    脾的消化和散精功能,充分说明脾在饮食物质代谢过程中占有首要地位。糖尿病是糖代谢紊乱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葡萄糖是水谷精微之一,是机体最重要的能量和热量来源,而这种精微物质的转化和输布,必赖脾的散精功能得以完成。不论任何原因,凡损伤脾胃,影响了脾气散精功能,作为水谷精微之葡萄糖,必因脾的“散精”障碍而在“血中蓄积过多”,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引发糖尿病。

显然,“脾不散精”或“散精障碍”,不仅是糖尿病的始发因素,更是决定糖尿病发生发展及病理演变的重要因素,并贯穿糖尿病全过程,故理当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

2、 脾胰同居中焦,胰病累及于脾,致使“脾不散精”糖代谢紊乱

特别需要指出,脾的散精和胰腺关系极为密切.在最早的文献《难经》记载中,把胰腺称为”散膏”,也称为”臎”.胰腺位于胃的后下方,横躺在12指肠之上.由两类不同的腺体组成:一为有导管的外分泌腺,分泌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是机体主要的消化腺;二为无导管的内分泌腺,主要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和抑多肽等多种激素。

民国张锡纯把胰腺称之“臎”,他力主消渴起于中焦,《医学衷中参西录》说:“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其证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谓其证起于中焦,是诚有理,因中焦臎病,而累及于脾也。盖臎为脾之副脏、、、、、、逮至臎病累及于脾,致脾气不能散精达肺则津液少,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无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显然,脾主运化、主升清、主散精的作用,包含了胰腺的全部功能。脾把饮食物质消化、吸收,转化成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后,尚需进一步转化输布代谢,转化为能量、热量及人体生长发育的各种营养物质。脾的这种作用,涉及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当然离不开胰腺分泌的激素,尤其是胰岛素的作用。如胰腺病损,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糖原合成减少,糖原异生和分解增加,葡萄糖细胞代谢障碍,糖酵解障碍,葡萄糖不能转化为能量和热量,不能被组织细胞所利用,因而聚集血中,则形成以高血糖为特征的糖尿病。由此可见,脾胰同居中焦,同主消化,同主”散精”,同主物质代谢.胰腺外分泌腺所分泌的多种帮助消化的酶类,,是脾主消化吸收的物质基础,而胰腺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尤其是胰岛素是脾主“散精”的物质基础。因此,糖尿病起于中焦,脾虚“脾不散精”或“散精障碍”是其基本病机的认识,无疑是有理论根据的。

三、 糖尿病诱发因素均损伤脾胃,致脾气“散精障碍”或“脾不散精”引发糖尿病

1、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散精障碍”:

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诱发因素,也是导致中医消渴病的重要因素.正如《素问、奇病论》所说:“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过食肥甘,伤及脾胃,中满内热,脾不散精而致消渴的道理。

后世医家更进一步阐明饮食不节与消渴的关系,如明《景岳全书》云:“消渴者,其为病之肇端,皆高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肥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元《丹溪心法、消渴》说:“酒面无节,酷嗜炙煿`````于是炎火上蒸,脏腑生热,燥热帜盛,津液干燥,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

从《黄帝内经》到历代医家都深刻认识到,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是引发消渴的重要原因。数食肥甘,肠胃乃伤,脾不能“为胃行其精气,津液在脾”,过多的肥甘厚味不得正常运化,水湿精微壅滞中焦,困遏脾气,从而化生痰湿瘀浊,日久化热伤津,渴饮水浆,此即所谓“甘者令人中满,肥者令人内热”中满内热转为消渴之理。

显然,过食肥甘,脾失健运,”脾不散精”或”散精障碍”,致使水谷精微之一的葡萄糖在血中蓄积过多,是引发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也是消渴的基本病机。而阴虚燥热只不过是"脾不散精"或“散精障碍”的病理产物痰湿瘀浊久蕴化热的结果。

2、情志失调,损伤脾胃,脾气“散精障碍”:

精神刺激,情志失调,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诱发因素,也是导致“脾不散精”引发消渴的重要因素。《灵枢、无变》:“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清《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唐王焘《外台秘要、消渴消中》:”才不逮而思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思伤脾,思则气结,脾失健运;怒伤肝,或肝郁化火消灼胃津,或木旺乘土,肝郁脾虚。总之,持久的思虑劳倦、忧愁恼怒,不良的心态,长期的精神压力,可直接损伤脾胃,也可由肝郁化火或肝气横逆克伐中土,间接损伤脾胃,从而使脾不散精,精微不得正常输布与转化,在血中蓄积过多,血糖升高而引发消渴。

现代医学也认为,长期不良的精神状态,或精神刺激,或精神紧张,或心理压力,均会引起交感神经的过度或持久兴奋,抑制胰岛素分泌,并使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必须指出,精神刺激,情志失调,肝郁化火,可有”三多一少”的症状表现,说明肝与糖尿病的发生确有一定关系.但情志不舒导致肝失疏泄,肝郁或横逆,可导致多种疾病,只有在肝郁横逆克伐中土,影响了脾胃的消化功能,更关键的必须是伤及到脾的”散精”功能,才会引发消渴病.显然,由肝及脾,由脾致消,脾才是致消之本.

3、形体肥胖,致脾气“散精障碍”糖代谢紊乱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通过对糖尿病的发生与体重的关系调查显示,2型糖尿病约70%以上是体重超重者.流行病学说明,肥胖是2型糖尿病重要的诱发因素。

 祖国医学认为,”肥人多痰湿,肥人多气虚”,故把肥胖者称之为”痰湿之体”.造成肥胖的因素虽有很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现代化,饮食结构的改变,饮食因素是导致当今肥胖者增多的首要因素.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过多的水湿和水谷精微,滞留体内凝聚为痰.正如《张氏医通》所说:“饮啖过度,好食油麦猪脂,以致脾气不利,壅滞为痰”。古人精辟地论述了饮食因素是导致痰湿之体的重要因素。清《石室秘录》进一步指出:“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运行,故痰生之”,论述了肥、痰、气虚三者富有哲理的相关性。

    从饮食对人体需要而言,高粱厚味是营养丰富高热量食物,是含油脂较多的食物,是生成膏脂(脂肪)的主要食物,进食适量的肥美,化生适量的膏脂,是机体生理所必要的。若数食肥甘,醇酒厚味,水谷精微盈盛,超出机体的生理需要,但尚未超出脾气散精的功能限度,因水谷精微生成的膏脂过多,聚集壅滞体内.膏脂聚集腹部`四肢皮下肌腠,则形体肥胖;膏脂聚集内脏周围则形成脂肪肝;膏脂过多转化入血则形成高脂血症.这就是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易导致肥胖及肥胖者多伴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脂肪肝`心脑血管病的道理所在.

    肥胖者为”痰湿之体”,肥胖日久,湿浊困脾,阻遏气机,使脾失健运,加之盈盛的水谷精微长期超负荷转化输布,从而使脾气散精作用日益衰减,以致造成”脾气散精无力”或”散精障碍”.由于水谷精微盈盛,作为水谷精微化生之一的葡萄糖,也因”脾气散精障碍”蓄积血中过多,使血糖升高,从而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从肥胖期-糖尿病的前期-糖尿病无症状期--糖尿病有症状期,均与脾气散精功能的强弱、血糖的升高程度息息相关.

肥胖期—脾气散精功能正常.血糖正常.

糖尿病前期—脾气散精功能轻微异常.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

糖尿病无症状期—脾气散精功能轻度障碍.血糖升高虽已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但升高不多、尿糖阴性。

糖尿病有症状期—脾气散精功能中度障碍。血糖升高超出肾糖阈,尿糖+--++,可见口渴`乏力`相对消瘦等不典型糖尿病症状。

糖尿病典型症状期—脾气散精功能重度障碍,基本丧失散精功能。,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异常升高,尿糖持续﹢﹢﹢﹢。 不难看出,从肥胖到糖尿病前期,再到糖尿病期,经历一个由脾的”散精”功能正常到逐渐异常,,由正常散精逐渐衰减到”散精无力”或”散精障碍”的生理病理演变过程.这可能就是脾的代偿功能到失代偿功能的过程体现.

    现代医学认为,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独立因素,因胰岛素抵抗而易诱发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成人糖尿病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来自胰岛素抵抗.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数目相对减少,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减少,肥胖又 可影响胰岛素信号传导,这是产生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另外肥大的脂肪细胞降低胰岛素抗脂解作用,减少脂肪合成,从而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游离脂肪酸竟争性的抑制葡萄糖氧化,又加重了胰岛素抵抗.前瞻性随访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始发因素.总之,肥胖因胰岛素抵抗而诱发2型糖尿病,而中医认为,从肥胖到发生糖尿病,则是由肥胖逐渐伤及脾气,脾气”散精障碍”所致.概言之:肥胖—脾虚—散精障碍—2型糖尿病.这种“脾气散精障碍”的观点,与现代医学胰岛素抵抗的观点基本吻合。

4、外感风热毒邪,内侵中焦胰腺,累及于脾,”脾不散精”引发1型糖尿病:

         明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将消渴病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外感三消(燥火三消、 湿火三消)和内伤三消(积热三消、 精虚三消).外感三消,即外感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散膏(胰腺),累及于脾,脾胰损伤严重,散精功能已基本丧失,水谷精微中的葡萄糖,在血中蓄积过多,血糖异常升高,从而引发典型的具有"三多一少"阴虚燥热表现的消渴病,也即现代医学称之为1型糖尿病或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显然,1型糖尿病病机,是脾的散精功能基本丧失,已不能散精,可谓是"脾不散精";而2型糖尿病病机,则是脾气尚能散精,只是功能衰减,散精不力,可谓是脾气“散精障碍”.

关于中医外感燥火三消(1型糖尿病),现代医学认为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缺陷有关.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等,可能是1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是重要的内在因素,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中可检测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等,这些异常的抗体,可损伤人体胰岛B细胞,使其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5、先天元气禀赋不足 ,累及于脾,“脾不散精”或“散精障碍”引发糖尿病

糖尿病多存在与生俱来的先天肾精不足,元气亏虚,是易患糖尿病的内在因素,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说的遗传易感因素相吻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具有家族群集性,有明显的遗传特征,并已发现有数十种与糖尿病有关的人体基因变异。

肾为藏精泄浊之总汇,脾为运化水谷之总司。二者在生理上有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的相互依赖关系。元气根于肾,壮于脾,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精血津液的代谢与转化,无不依赖元气的气化功能。若先天禀赋肾精不足,元气亏虚,不能激发、推动、温煦脾阳助脾运化,脾肾两虚,使“脾不散精”或“散精障碍”而血糖升高,引发糖尿病。显然,只有在肾的元气或元阳亏虚,影响到脾的“散精”功能时,才可能引发糖尿病。因此,肾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只是间接关系。

  • 糖尿病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由“脾不散精”或“散精障碍”所致:

正如张锡纯所言,消渴一证“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脾主运化、主升清、主散精,主饮食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不论先天的禀赋不足,还是后天的饮食、情志、肥胖、外感等因素,凡导致消渴病或糖尿病的诱发因素,均伤及脾胃,使脾失健运,“脾不散精”或“散精障碍”。致水湿和水谷精微停聚,久而蕴热,化燥伤津,阳到实阴道虚,脾病及胃,胃热炽盛,则消谷善饥而多食,或言胃代偿性功能亢进而多食;脾不升清,不能散精达肺,肺津亏少而燥,则燥渴引饮,或言中焦热盛,上灼肺津,肺燥津伤,渴而多饮,或言多尿津液丢失,饮水自救而多饮;水之主在肾,精之藏也在肾,而水之制精之充均在脾,水液饮食物质的代谢,本应由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经三焦水谷津液气血之通道,到达下焦,由肾的蒸腾气化和固摄,肾关的开合有度,将体内多余的水液和代谢产物化生为尿液,下输膀胱,排出体外,同时通过闭藏精气的功能,将机体所需要的津液和精微物质留于体内。脾虚者,肾精乏源,加之脾不散精,清气下陷,大量的津液及精微直趋达肾,超出了肾主水藏精的功能限度,肾不能把过多的津液及精微物质全部摄纳,故精微随尿下泄,出现多尿、尿糖、尿甜;脾虚,脾不散精,四肢、肌肉失于濡养,则消瘦、倦怠乏力。

总之,糖尿病是一慢性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从历代医籍“脾虚致消”的论述,从脾的生理功能及在饮食津液代谢中的首要位置,从脾胰同居中焦与胰腺的关系,从糖尿病诱发因素与脾的关系,从糖尿病“三多一少”的临床表现与脾的关系,充分说明脾虚“脾不散精”或“散精障碍”,既是糖尿病的始发因素,也是其基本病机,并贯穿糖尿病的全过程。

  • 糖尿病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病机特点

 1、1型即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其基本病机是脾已基本丧失散精功能,可谓之“脾不散精”;2型糖尿病,其基本病机是脾尚存有散精功能,但散精无力,可谓之脾气“散精障碍”。

 2、2型糖尿病不同阶段病机要点:脾气“散精障碍”及其病理产物痰湿瘀浊的转化,贯穿糖尿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全过程。从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并发症期,其病程病机演变过程是:脾气散精功能由正常到逐渐衰减,其病理产物痰湿瘀浊,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气到血,由化热到伤阴,再到痹阻脏腑全身脉络,是一恶性转化渐进加重的过程。

糖尿病高危人群:血糖正常,脾气散精功能尚正常。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葡萄糖耐量减低。病 机  是: 脾的散精功能“轻微障碍”,痰瘀少许或无 。

糖尿病期:血糖升高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①轻证者(血糖轻度升高),临床无明显症状。病机是:脾 气散精功能“轻度障碍”,痰湿瘀浊内蕴,尚未化热

        伤津;②重证者(糖化、血糖明显升高 ),临床出现“三多一少”症状,病机是:脾气散精“重度障碍”,基本丧失散精功能。痰湿瘀浊久蕴化热,脾虚胃热(中满内热),化燥伤阴,及于上下;③介于轻重证之间的,临  床可有糖尿病不典型症状,其病机是:脾的散精功 能“中度障碍”,痰湿瘀浊化热不甚。

糖尿病并发症期: 脾气“散精障碍”,痰瘀交结痹脏腑全身脉络,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并发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的病理基础,也是其基本病机特点。

概括之:脾虚生痰—痰阻气机化热伤阴—气虚血瘀、阴虚血瘀—痰瘀交结—痹阻脉络—慢性血管及神经病变并发症。

    (5)糖尿病气血阴阳病机演变特点

其一,气虚:由脾气虚—肺脾肾气虚。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清气不升,肺之宗气生成乏源;后天不足,先天元气失养。气虚者,以脾气虚为始为甚,肾气虚次之。

其二,阴虚:由脾虚失运,脾不散精导致中满内热,化燥伤阴,及于上下;脾气下陷,大量精微、津液直趋达肾随尿排除体外,而伤精、伤津液;脾虚日久,后天不足,精、血、津液生化乏源而阴亏。上述原因,导致肺、胃、肝、肾阴虚燥热,其中燥热者以胃肝为甚,阴亏者以肾肺为甚。

其三,气阴两虚:由气虚导致阴虚,导致五脏亏虚气血津精不足。因此,气阴两虚是糖尿病期较长时期的病理过程。

其四,阴阳两虚:脏腑之气、之阳,均指脏腑功能而言。因此,糖尿病脏腑功能逐渐衰减,轻则气重则阳,糖尿病日久,气虚之甚必致阳虚;阴阳互根,阴损及阳,随着病程的发展迁延,必致阴阳两虚,这是病机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以心、肾、脾阳虚为甚,肝肾阴虚为著。

其五,阴阳衰败:糖尿病失治、误治,阴阳两虚迁延日久,必以阴阳衰败为最终转归.

概括之:气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阴阳衰败

六、小结

1、由于历史原因,糖尿病以血糖升高作为诊断依据,消渴则以临床症状来诊断。显然,可有无症状性糖尿病,而无无症状的消渴病,这是二者最大的不同。因此,阴虚燥热为消渴病基本病机的理论,不能完全适用现代医学的糖尿病。

2、糖尿病是糖代谢紊乱所致,当属于中医饮食物质的消化吸收及精微输布转化失常范畴,涉及病变脏腑肝脾肾,脾为后天之本,主消化、主散精,应是病变的核心脏器。

3、脾的生理功能,包含了小肠和胰腺的全部功能,因此脾具备了主消化、主吸收、主散精的物质基础。不论何种原因,凡伤及脾气,导致“脾不散精”或“散精障碍”,均能使水谷精微之一的葡萄糖,在血中蓄积过多,血糖升高而引发糖尿病。“脾不散精”是1型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散精障碍”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机。

4、凡导致糖尿病的诱发因素,都是损伤脾气散精的因素。糖尿病从前期--糖尿病期—并发症期,从无症状期—有症状期,无不与“脾不散精”或“散精障碍”的程度息息相关。

5、统观糖尿病发生发展与转归,可概括为:“脾不散精”/“散精障碍”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脾虚“脾不散精”为其始,中满内热为其化,气阴两虚为其常,痰瘀阻络为其变,阴阳两虚为其果,阴阳衰败为其终。

 
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技术支持:北方网 备案序号:津ICP备140002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