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站群网站发布  >  天津中医药大学二附属医院  >  内科部  >  内分泌科  >  科室动态
医案选介1

肺胀/肺心病

患者刘某某,女性,70岁,退休,籍贯天津;2010年1月20日5pm,主因咳喘反复发作20余年,加重伴憋气1周入院。现病史: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喘憋明显,不能平卧,伴双下肢水肿明显,经服用喘定、阿斯美、速尿片后上述症状未见好转,遂来就诊。患者就诊时症见:喘憋,不能平卧,咳痰量少,质粘,色白,下肢浮肿,耳鸣,纳差,尿量少,大便调,舌暗红苔白,脉弦滑。既往高血压病史,现服用拜新同 30mg QD,血压控制在150-160/80-90 mmHg;冠心病、阵发性房颤病史1年余,否认传染病史。否认药敏史。查体:神智清楚,查体合作,高枕卧位,球结膜充血、水肿,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桶状胸,叩诊过清音,双肺听诊呼吸音低,可闻及干湿罗音,HR:96次/分,律不齐,心浊音界扩大,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水肿(+)。实验室检查结果:EKG示:频发房早,心肌供血不足,肺型P波。血常规示:WBC4.39X109/L、N73.81%、LC16.92%、HB166g/L。随机血糖:6.5mmoL/L、血氧:93%、BP:170/90 mmHg、电解质:血钾:4.05 mmoL/L、血钠141.6 mmoL/L、血氯:96.7 mmoL/L、CO2CP:43.1 mmoL/L↑,血P:1.49 mmoL/L↑,心肌酶、肾功能均正常。血气分析:PH:7.241↓、PO2:97.4 mmHg↑、PCO2:99.2 mmHg↑。胸CT示:两肺纹理增多,心脏增大。中医诊断为肺胀,证属痰热郁肺;西医诊断为1)肺源性心脏病、慢支炎急性发作、 肺气肿、Ⅱ型呼衰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3级、心律失常、频发房早;3)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西药予以抗炎、解痉平喘化痰、利尿等法。中医治以清肺化痰平喘、活血化瘀、强心利尿之法。

患者,老年女性,久病咳喘,宿痰内伏,致使肺不敛降,气还肺间,复因外邪侵袭,久病肺虚及脾、及肾,致使脾失健运,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化,痰浊愈益潴留,痰热互结,阻滞气道,上逆而发咳喘。痰从阴化为饮、为水,留于上焦,迫肺凌心则喘憋、气短;痰湿困于中焦则纳少;饮溢于肌肤则水肿、尿少;肺虚不能调节气血,则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瘀阻则见舍暗、口唇紫暗等。其病位在肺,涉及心、脾、肾多脏。证属本虚标实,法当清肺化痰平喘、活血化瘀、强心利尿。

处方:黄芪60g、当归30g、沉香10g、葶苈子30g、桑白皮30g、地龙20g、益母草30g、防己30g、玉竹30g、黄芩20g、鱼腥草30g、丹参30g、赤芍20g、制附片10g、枳壳2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7剂。禁服辛辣刺激性食品。注意避风寒、节情志、慎饮食。

复诊: 患者无明显喘憋,双下肢水肿症状减轻,尿量较前增加,舌脉同前。继服原方。

体会:肺源性心脏病属于中医学的“肺胀”范畴,根据临床症状表现不同,亦可辩证为“喘证”、“痰饮”、“心悸”、“水肿”等证。为本虚标实之证。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变及心。病理性质多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在病程中可形成痰、饮、瘀等病理产物互结。方中以葶苈子、桑白皮、地龙泻肺平喘为君药;黄芩、鱼腥草清肺化痰为臣药;丹参、赤芍、沉香活血化瘀、降气平喘为佐药;黄芪、附子、益母草、防己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使药。全方扶正祛邪、寒温并用,请痰热、化瘀血、利水湿、清上温下,共奏泻肺强心之功。因本病多属积渐而成,病程缠绵,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应及时控制,否则预后不佳。

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技术支持:北方网 备案序号:津ICP备140002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