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二附属医院
首页
医院概况
新闻公告 就医指南 临床科室 行政科室 专家介绍 党的建设 科学研究 医学伦理 临床药理 人力资源 教育教学 护理天地 药事文苑
     医院介绍 联系我们 现任领导 大事记 院务公开 书记院长信箱
张伯礼教授脑病相关学术成就
2014-09-09 11:20 发布人:天津中医药大学二附属医院

张伯礼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育和科研工作40余年,专长于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参加中医药现代化顶层设计,参加起草了《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等文件。多年来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

张伯礼院士在中医药防治中风、痴呆等重大疾病方面有丰富经验,临床疗效显著。主持血管性痴呆(VD)系统研究,主持制定了VD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证治方案;提出益肾化浊法,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创立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了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机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采用大样本临床流调方法,首次明确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开展了中风病急性期常用治疗方法比较研究,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开拓了中医工程学研究新领域。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医工程研究所,开展了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多年来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余项,授权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培养出站博士后、毕业博、硕士研究生150余名,指导的3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    

   建立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疾病研究技术体系

       围绕中风、血管性痴呆等重大脑血管疾病,开展了多学科合作研究,系统研究了血管性痴呆、中风等疾病的中医证型演变规律,提出了诊治方案,提高了临床疗效。建立了中药脑脊液药理学研究方法,阐释了中药脑保护作用机制。

(1) 血管性痴呆系统研究

       通过对7个省市大样本血管性痴呆(VD)患者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候学调查,总结了VD证候分类特点和演变规律,发现VD病程缓慢进展,病情易波动,病情加重是在波动中下滑的临床特点,根据病情演变,首次提出划分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分期证治方案。提出重视稳定平台期,积极治疗波动期,综合救治下滑期的治疗策略,所建立的临床分型和诊疗标准被国家药监局采用作为VD新药研制的指导原则。研制了以补肾益气、祛痰活血、降浊醒神为功效的健脑益智颗粒剂,开展了多中心随机盲法的临床研究。通过对242例轻中度VD患者治疗,采用MMSE智力量表和Blessed行为量表评价,总有效率达到58.4%,显著高于喜得镇组和安慰剂组。对VD智能障碍核心症状、社会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下降有改善作用,且还具有明显减轻或消除周边症状作用。

       在基础研究中,创立了脑脊液药理学方法,为研究中药透过血脑屏障及作用提供了技术手段,发现中药对神经保护作用是通过促进胶质细胞产生神经营养因子介导的。并从行为学、神经递质、兴奋性氨基酸、皮层脑电功率、神经营养因子及基因表达等层次探讨了中药治疗VD机制。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一等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2)中风病中医危险因素的研究

       虽然现代医学中对中风危险因素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但中风病的中医危险因素的研究当时尚属空白,缺乏客观可靠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张伯礼教授承担国家八五、十五攻关项目,通过对7974例患者资料的系统分析和总结,建立了中风病危险因素和证候学量表,明确了持续眩晕、气虚血瘀、情志失调、饮食偏嗜等十余项中医中风病的危险因素;总结了7个中风病基本证类特点和演变规律,建立了中风先兆症临床及证候诊断标准,这是中医首次进行的病因学研究,丰富了中风发病学内容。该成果成为行业标准的基础,并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开展了中风病急性期常用治疗方法比较研究,通过对11个中心共522例中风病急性期患者治疗及追踪观察,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组疗效显著高于通活方案、辨治方案和针灸方案组。建立的综合治疗方案,提高了临床疗效,并被推广应用。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完成了高粘滞血症系统研究,开展了临床流调和病生理研究,研制了多种检查仪器,起草了血液粘度检查规范文件。对高粘滞血症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诊断系统,制定了分型治疗方案,纠正“中风预报”和“稀释血液保健”的错误观念起到积极作用。

友情链接
廉韵津沽 天津市卫健委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一附院          
内容声明:本站信息仅供给您做为健康参考,请勿将它作为您诊断或治疗的唯一依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技术支持:北方网 备案序号:津ICP备14000208号-1
天津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