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二附属医院
首页
医院概况
新闻公告 就医指南 临床科室 行政科室 专家介绍 党的建设 科学研究 医学伦理 临床药理 人力资源 教育教学 护理天地 药事文苑
     医院介绍 联系我们 现任领导 大事记 院务公开 书记院长信箱
“调神通络针刺法”针法介绍
2014-07-03 08:39 发布人:天津中医药大学二附属医院

“调神通络针刺法”治疗中风

近年来,脑血管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0年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公布了1999年至2008年我国卒中患者年增长率为8.3%,2010年AHA(美国心脏(病)协会)卒中统计学数据显示:每40秒就有一人发生卒中,其中76.7%首发,23.3%再发;每4分钟,一人死于卒中。2008年公布的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表明:卒中是我国人口的首位死亡原因。现在,我国已是全球卒中的第一大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卒中死亡人数165万人。

卒中在中医属中风病范畴,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或失语、口舌歪斜为主要症状,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好发于中老年的一种常见病。按病理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中风病,已有近五十年的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近年来,郭恩吉教授带领针灸科各级医师,对本科收治的具有代表性的病历,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结合历代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经验及文献,提出了各种原因导致“气血逆乱于上,或脑络瘀滞,或血溢于脑,脑络痹阻,神明不调,而致中风”的理论;同时发现头针、体针相结合的针刺方法,在治疗中风病上有其独到之处。郭恩吉教授以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在对中风病新的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创立了头针、体针相结合,治疗中风病的大法,即“调神通络针刺法”。近年来,针灸科在此原则指导下,治疗中风病及各种兼症、后遗症,均取得较好疗效,较单纯用中、西药物或传统针刺方法治疗中风病,疗效有了很大的提高。“调神通络针刺法”治疗中风病是获得天津市卫生局与天津市教委多项课题支持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一种疗法,效果显著,经过十余年临床实践,其治疗缺血性中风显效率达85%(源自郭家奎天津市卫生局科研课题),该针刺法已通过天津科技成果鉴定(津20060494),并被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和避免复发中医方案研究”(2007AA02Z4B2)列为主要治疗方法加以研究、应用和推广。

    “调神通络针刺法”的具体取穴:头针是在2个头部腧穴(百会和承灵)的基础上,引出的4条治疗线。其中第一条为顶中线(百会向前至前顶);第二条为顶斜1线(百会前斜下45度,长1.5寸),前两条治疗线,均具有调理神明,疏通经络(下肢),平肝潜阳,益气升阳的作用;第三条为顶旁线(距顶中线2.25寸,承灵穴与正营穴连线);第四条为顶斜2线(承灵前外斜下45度,长1.5寸),后两条治疗线,均具有调理神明,疏通经络(上肢)的作用。体针为双侧的风池,患肢一侧的外关、曲池、臂臑、涌泉、足三里、四强,风池开闭醒神以治其本;臂臑、曲池、外关祛风通络,通利关节,疏通患部经络气血;足三里通血脉、复神明;涌泉通络、回阳。以上是“调神通络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主穴。

我们针对中风病的兼证,也采用了头针、体针相结台的针刺方法,应用主穴的治疗,并随症加减。其中,兼有语言障碍者,头针取额中线(神庭向正前下方1寸),具有治疗五官疾患的作用;体针取上廉泉、哑门。兼有吞咽障碍者,头针取额中线,具有治疗五官疾患的作用;体针取金津、玉液、翳风、照海、通里,均为双侧。兼有中枢性面瘫及感觉异常者,头针取颞前线(悬厘至颔厌),具有疏通面颊经气的作用;体针取面部患侧的下关、地仓。兼有眩晕者,我们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采用三种取穴方法:第一种,头针取顶中线(百会向前至前顶),具有平肝潜阳、益气升阳的作用(治疗血压高或低而致的眩晕);第二种,头针取枕下旁线(玉枕向下至天拄)取双侧,具有平肝熄风、止眩的作用(治疗颈性、小脑性眩晕);第三种,头针取颞后线(曲鬓至率谷)取双侧,具有开窍、止眩的作用(治疗耳源性眩晕),体针均取双侧太冲透涌泉、丘墟透照海。

“调神通络针刺法”的具体操作:头针,进针方向自上而下(或外斜下)、自后向前(或向外斜前)沿皮刺;均采用提插手法,进针时幅度小,行针时提插幅度要大,每穴行针时间30秒,行针时可两针同时操作;头针应边行针边嘱患者尽量活动相应部位,以达“动守神”的目的;每日两次针刺治疗,规定上午针刺病灶侧,下午针刺病灶对侧;上午针刺的头针,可留针至下午针刺之前起针,下午针刺的头针,留针时间为30分钟;注意,长时间留针,只适用于头针及能接受此法的患者。体针,针刺得气后,进针采用提插、捻转的手法,每穴行针时间为15秒,留针时间为30分钟,上、下午两次针刺,采用相同的腧穴及操作方法。门诊患者,每日针刺治疗1次,病灶侧及对侧头针可同时使用,也可单独交替,隔天使用。

    “调神通络”理论是从中医整体观念中形神兼顾的思路出发而提出的,把中风病分为“神病”和“形病”两个层次,在治疗上根据《灵枢》“粗守形,上守神”的理念提出既“治形”又“治神”,“治神”为关键。就“神”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之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广义之神是指整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的脏腑功能状态。该法既可调节广义之神又可调节狭义之神。“调神”能使神机运转,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等形体功能有所主宰;“通络”则指在调神的基础上,疏通脑络及肢体经络系统,使经脉气血运行通畅,促进疾病的好转,“调神”和“通络”在治疗中风病过程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组成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该理论具体体现在穴位的选择、针刺的手法及患者的配合。

“调神通络针刺法”所根据的中风病病机特点为:脑络瘀阻,神明不调。《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上”即指脑腑。后代医家张锡纯也有:“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而血之上注于脑者,亦因之太过,致充塞血管累及神经”而致中风偏瘫之说。郭恩吉教授认为,中风乃各种原因导致气血逆乱于上,脑络痹阻或血溢于脑,致气滞血瘀,脑络瘀阻,神明不调。脑主元神,神明不调则可致经脉气血的升降平衡失调,导致偏瘫。如脑络瘀阻严重者,则可致神明难以恢复则神昏。

根据“调神通络法”的原则,在处方上,为头部和肢体腧穴相结合,取头部穴,属近端取穴;取肢体穴,属循经取穴。因为此类疾病病位在脑,病及经脉、经筋与诸多脏器,故宜近取头部腧穴。其中顶中线、顶斜1线均具有调理神明、疏通下肢经脉的作用,而顶中线同时具有平肝潜阳、益气的作用,二者的共同使用,进一步加强了功效;同样,顶旁线、顶斜2线均有调理神明、疏通上肢经脉的作用。体穴的取法乃郭恩吉教授将自己的多年经验与传统理论结合,而总结出的治疗中风病有效组穴方法,且认为该组穴具有疏通经络、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

“调神通络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疗效确切,为针刺治疗中风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研究证实该针法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疏通气血,调神通络。其主要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改善全身状况,调节大脑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加快侧枝循环的建立,从而促进脑神经细胞的修复。其中头针对于中风病的治疗作用已得到公认, 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即《素问·脉要精微论》述:“头为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六阴经中除手少阴、足厥阴两经直接循行于头面之外,其余也通过经别和头面紧密联系;二是头穴线的确定,依据的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在头皮的投影。

通过“调神通络针刺法”的治疗,可以使中风病患者的各种功能损伤得到很大程度的康复,使患者残疾的程度减到尽可能小的范围,使更多中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友情链接
廉韵津沽 天津市卫健委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一附院          
内容声明:本站信息仅供给您做为健康参考,请勿将它作为您诊断或治疗的唯一依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技术支持:北方网 备案序号:津ICP备14000208号-1
天津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